古邑探遗踪 晨曦启新程
为激发同学们对雕刻艺术设计专业的探索热情
深化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拓宽同学们的学术视野
2025年3月17日
专业教师团队化身“文化引路人”
带领造型艺术学院2024级雕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共赴南阳市汉画馆进行一场穿越千年的考察之旅
南阳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汉画艺术无疑是城市文化身份的象征。南阳汉画馆作为中国汉画像石收藏与研究的核心机构,馆藏2500余块汉代画像石,其雕刻技艺、纹样符号与历史叙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此次研学以“汉风艺韵:当代工艺美术与汉代画像石艺术的对话”为主线,始终致力于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艺术教育,旨在通过沉浸式艺术教育与学术资源对接,打通“历史资源—教学实践—创新转化”的链路,推动传统文化基因融入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助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此次活动聚焦“沉浸式学习”与“学术对话”,旨在通过学生实地参观和实践体验、教师专业研讨与研究,搭建校馆联动桥梁,推动汉画艺术资源向教育实践的高效转化。
3月17日上午9时,南阳汉画馆宣教部杨莉主任携专业团队于晨光熹微中热情迎候我院研学师生,双方就汉代艺术现代转化展开深度学术交流。在随后展开的沉浸式导览中,汉画馆讲解员化身“文化译码者”,以生动的语言勾勒《车马出行图》的视觉动线,揭示汉代构图法则;用故事描摹四神纹样的星象密码,解读“天人感应”哲学;当阳光穿透《嫦娥奔月》画像砖投射出流云纹饰时,有学生惊叹:“这些刻在石头里的几何密码,分明是汉代匠人留给千年的立体诗笺!”此次馆校联动,不仅让汉画馆的青砖黛瓦成为行走的课堂,更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了传承中华文脉的种子。
随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生化身“汉代画工”:轻铺宣纸于汉画原石之上,以拓包蘸取墨汁匀速捶打,当纤维与纹饰咬合瞬间,千年神兽在纸面渐次显影。在讲解员的指导下,示范“三分力留白”的古法,揭晓汉代匠人“惜墨如金”的创作智慧。这场穿越时空的拓印实践,不仅让《二桃杀三士》的戏剧张力在纸墨间重生,更使年轻学子触摸到了中华文化“器以载道”的精神密码。
上午的研学余韵未消,下午又掀起新一轮艺术探索热潮。17日下午,造型艺术学院王超麟院长亲自带队,专业教师们齐聚汉画临摹室,开展“师古开新”汉画像实践研究活动。不同于传统的纸本拓印,此次创新采用泥塑形式进行三维转化——教师们以汉画馆珍藏的画像石为原型,通过揉、捏、刻、塑等手法,将平面雕刻转化为立体泥胚。
王院长现场演示“堆塑技法”时强调:“泥性即人性,要在揉捏间把握汉画像的拙朴神韵。”各位专业教师也通过夸张的肌肉线条与各异的构图,让静止的画像石仿佛凝固在指尖的瞬间,或拙或巧皆透露出对传统的当代诠释。
随后,南阳市汉画馆副馆长王强与我院院长王超麟进行深入交流,双方就“传统文化当代转化”达成多项共识,对共建“汉画元素数据库”“汉画创新工坊”“文创产品研发基地”“校馆研学基地建设”等事宜交换意见。两位“文化守望者”相谈甚欢,这正是我们共同期待的——让千年汉画在年轻一代的创意中,生长出属于时代的艺术年轮。
研学团合影留念
此次活动带队教师:王超麟 秦煜桁 马腾飞 海一粟 李新月 时建新 梁丽 仵耀军 张坤 王彩 张健杨 胡佳艺
学生拓印作品展示
包罗万象的综合厅,展现汉代生活万象;精彩纷呈的舞乐百戏厅,还原两汉文娱繁华盛况;空灵玄幻的祥瑞升仙厅,尽显超凡脱俗的神秘意蕴。诸多展厅分别呈现出了不同的历史风貌。
踏破千年史路,奔赴几度春秋。通过汉画馆的实地考察,同学们将课堂雕刻知识与历史文物相融合,拓宽了专业视野,使同学们在雕刻艺术设计专业的道路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为同学们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发挥引领作用,收获丰硕成果。
溯源寻古 鉴史寻真
追昔探今 传文铸魂
赓续命脉 历久弥新
造型艺术学院2024级雕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南阳市汉画馆的考察之旅
圆满结束
愿造型艺术学院学子们
于岁月长河中采撷智慧结晶
在千古文脉里领略历史瑰宝